未來是安樂或會有困難、有問題,全靠自己為臨終所做的準備。念頭是苦樂直接的因,如果我們有善念,它就變成來生安樂的因。

      生氣把你的功德毀滅,把你日常生活乃至長遠的安樂毀滅。 ㄧ剎那的瞋心,將多劫耽誤你成就。瞋恨是個大障礙。特別是對菩提心的生起。

    我們應當靜下心來,仔細思惟這些,放下,原諒那些曾經傷害你的人。

    所以當你為別人做一點事情,或者給了她一個東西,對方卻不表欣賞、謝意時,你就感覺受到傷害。這樣的心態就是淵源於貪著。

    如果你了解對方的情況,如果你真正了解那份煩憂,你的怒氣就會消失,因為同理心已取而代之。

   如果沉溺於憂慮、恐懼、渴求、怒氣、慾望,你就遠離了自己,失去了自我。在日常生活的每ㄧ刻都不要迷失自我,生命只在此時此刻。  

陳雨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 人生的目的是來受報"還願"發願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受報是在過ㄑ所做ㄉ'不管今生'前生'過ㄑ無量生'做ㄌ任何事'這一生中只要因緣成熟'就要接受果報'做ㄌ好是受福報'做ㄌ壞事受苦報'一直到成佛為止都在受報'因為從無量劫以來跟眾生ㄉ關係'恩恩怨怨糾纏不輕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可是人在受福報ㄉ時候'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'但在受苦報ㄉ時候'心理卻不服氣'總覺ㄉ自己這一生也沒做過甚ㄇ壞事'怎ㄇ會有惡報降臨到自己頭上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就是一般人ㄉ心態'但又會有幾ㄍ人能用正確ㄉ人生觀ㄑ看待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喜歡看書'偶而在書上看到一些不錯ㄉ文章我便會轉PO上部落格'希望有更多人看到'以後我還是會再持續下ㄑ'也希望如此能讓更多人受惠

陳雨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任何一個團體中,都難免會有是非,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,這就是個人的成長。

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,都會有不同觀點、不同性格的人,在一起共同工作。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,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。可是,單獨一個人的生活,不是社會、不是團體,力量極有限,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。

⋯⋯ 社會與團體,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,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。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,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;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,也會由於感受不同,而產生不同的觀念。

有些人很容易相處,很容易溝通,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、體諒別人、關懷別人。

另外有一些人,性格孤僻,想法奇特,以你的立場可以說:「他錯了。」以他的立場來講,他並沒錯,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。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,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。

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,你會感到很痛苦,可是,你還是要接受他。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,體諒他、同情他,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,否則,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。

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,需要溝通,溝通不成則當妥協,當妥協不成時,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。因為,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,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。

當自己為他人設想時,有時卻變成好心沒好報。你以為自己是好心人,幫忙他、關懷他,人家卻以為你在指揮他、干涉他、控制他,甚至於認為你是故意搗蛋,你是阻撓他的元凶。這個時候,大嘆「狗咬呂洞賓,不識好人心」的人就實在太多了。其實不必對他失望,因為做好事、修德行,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。

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,所以,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,不管別人怎樣批評我們,我們還是要跟那些知行怪異的人相處。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接受他的意見,但至少還能接受他一部分意見。這樣的話,我們跟這種怪異人士才能共處。

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,就是增一分智慧、少一些煩惱。不過,是非還是會有,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,知道有是非,心卻能保持清淨,以成就事情為前提,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,轉對立為互助,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。

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,例如,你要跟別人合作,人家就是不跟你合作;你沒有想要挑撥離間,人家就是挑撥他離間你;你沒對他不好,人家就是硬要說你對所有的人不好。

遇到這種情形,你應該想:「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,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鍊,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。」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,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,那時候,你的工夫就練出來了。

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,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,就只是愛講是非。面臨這種場面,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,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。如果他說我的是非,我也說他的是非,彼此針鋒相對,是非越來越多,煩惱越來越重,最後可能變成水火不能相容。

也有些專門搬弄是非的人,卻往住最能受到老闆的歡心。遇到這種人,如果自己還能夠留下來,能夠適應環境,那很好;如果你已受不了了,那就遠離他罷。

---摘自:聖嚴法師著作《叮嚀》
更多

陳雨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